实施“空间增绿、能源革新、生态优先”三大行动,打造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蛟龙动态   成都蛟龙港   2025-09-08    63

    当前,我省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,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,资源环境约束趋紧,绿色转型任务艰巨。“十五五”规划应聚焦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美好环境的期盼,立足四川实际,从具体可操作的“小切口”入手,推动城市空间、能源结构和基础设施系统性变革。近年来,我在政协履职中先后提出“宁可少建一层楼,还地球一片绿”“打造光伏发电项目,建设绿色低碳园区”“污水处理厂‘变身’生态公园”三项提案,均已在成都蛟龙港实现落地转化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建议将此类基层创新成果上升为省级政策导向,在全省范围推广应用,助力四川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前列。
一、推广“宁可少建一层楼,还地球一片绿”理念,拓展城市立体生态空间。
    城市建设不应以牺牲生态为代价。建议在城市更新、园区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中,倡导“空间换绿”理念,鼓励通过房顶碳汇造林、释放屋顶与边角空间等方式,增加城市绿地和碳汇空间。可推广建设“空中花园”“屋顶绿道”“垂直绿化”等立体生态项目,提升城市微气候调节能力与居民生态福祉。成都蛟龙港综合体利用原可建设商业楼宇的空间用于打造“海滨城景区·天空渌道精灵王国”,于2022年获得国检集团颁发碳中和证书,成为城市空间增绿的生动实践。建议将此类项目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,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,激励更多开发主体参与“空间增绿”行动。
二、深化“打造光伏发电项目,建设绿色低碳园区”实践,构建分布式能源新格局。
    产业园区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点区域,应成为绿色能源替代的主战场。建议全面推进“光伏+园区”行动计划,推动具备条件的工业厂房、物流仓库、商业综合体等建筑屋顶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全覆盖。支持“光伏+储能”一体化建设,提升园区绿电自给率和能源韧性。成都蛟龙港已启动“318MW分布式光伏+200MW/400MWh储能”的“源网荷储充”一体化项目,建成后,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及储能放电量突破4亿kW·h,每年可减少标准煤120000t、二氧化碳314400t,相当于植树175万棵。建议在全省国家级、省级开发区推广此类模式,设立专项补贴支持,力争“十五五”末全省园区绿电占比提升。
三、落实“污水处理厂‘变身’生态文旅景区’”构想,推动环境设施功能升级。
    传统污水处理厂多为封闭式“邻避设施”,公众参与度低、生态价值有限。建议推动污水处理厂从“单一治污”向“多元服务”转型,打造集污水处理、资源再生、生态景观、科普教育、文商旅融合于一体的“生态文旅景区”。成都蛟龙港正对日处理3万吨的园区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升级,创新性地实现了园区企业与居民污水、废水的集中可视化处理,构建起从上游污水处理、中游资源再生,到下游“文商旅+科普教育”融合发展的完整生态产业链,成功将传统“污染治理单元”转型为多功能“生态服务载体”,为污水处理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经验,建议在成都、德阳、泸州等城市选取一批污水处理厂开展功能再造试点,探索“政府引导、企业参与、社会共享”的运营模式,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与城市生态品质。
    绿色转型需要理念引领,更需要实践突破。上述三项建议源于履职思考,成于基层实践,已在成都蛟龙港落地见效。建议省“十五五”规划将其纳入绿色低碳发展重点任务,制定专项政策,开展示范创建,推动从“点上探索”走向“面上推广”,让绿色成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。
四川省政协常委、香港蛟龙集团董事局主席黄玉蛟

上一篇: 【2025-09-09 】 中山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文海一行莅临成都蛟龙港双流园区参观考察
下一篇: 【2025-09-08 】 成都蛟龙港典型案例
关注蛟龙港
园区服务热线:028-85730559 | 招商热线:028-64568888
Copyright All Reserved 2021 © 成都蛟龙港管理委员会 地址:成都蛟龙港双流园区管委会 [蜀ICP备11019372号-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