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蛟龙港典型案例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蛟龙动态   成都蛟龙港   2025-09-08    43

一、成都蛟龙港简介
    成都蛟龙港,位于四川省成都市,由香港蛟龙集团于2000年投资开发的民营港城园区,现成功建成青羊园区与双流园区。作为全国首家民营港城园区,蛟龙港坚持“自主建设、自主运营、自主服务”的原则,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“蛟龙模式”,坚持“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”理念,让老百姓实现长期稳定收益,同时,蛟龙港一直以中小微企业孵化为主,建设标准化厂房,实现企业“拎包入住”,全力扶持企业成长,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。目前园区引进市场主体突破6000个,2024年产值及销售收入367亿元,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。并连续13年荣登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”,于2006年3月被确定为“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示范区”,以其实成都有片海的创新元素,打造了首个产业转型升级项目“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——成都蛟龙港海滨城景区,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100万人次。
二、案例亮点
    成都蛟龙港坚定发展信心,秉持“创意、创新、创造”理念,坚持创新驱动、生态优先、民生为本,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产城融合与可持续发展,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城市治理、绿色转型与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园区立足产城融合基础,不断拓展功能内涵,通过“空间重构、能源自立、生态再造、产业共生”四大实践,打造集绿色低碳、智慧运营、人文关怀与创新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功能体:一是实施“马路的蜕变”,实现人车分流、高线公园与多元消费融合的城市新空间,催生新经济、新业态、新场景;二是布局新能源体系,实现产业园区厂房的蜕变,并自主研发光伏全链条技术并取得绿证,建成“源网荷储充”一体化项目,实现能源自主与产业协同发展;三是推进综合体屋顶的蜕变与污水处理厂的蜕变,推动生态设施向文商旅融合转型,释放生态价值的经济与社会效能;四是构建开放生态,引育产业链企业,助力困境企业重生,形成技术引领、多方共赢的产业共同体。蛟龙港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,为产业园区更新、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蛟龙港样本”。
三、具体实践
(一)马路的蜕变:实现人车分流,催生新场景、新业态、新场景、新市民
    蛟龙港将一条拥堵无序的园区主干道,通过系统性更新,蜕变为集立体交通、生态绿廊与多元消费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新标杆。地下一层建设海底快速通道,提升通行效率;地上一层优化为车行区、智慧停车与商业节点,实现人车分流;地上二至四层打造“高线公园”,融合篮球馆、咖啡屋、酒吧等休闲空间,促进商业与公共空间互联,催生新业态。项目显著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安全水平,马路两侧引入大量商家,为以前的流动商贩提供稳定创业空间,优化营商环境,缓解就业压力。人性化连廊设计实现“雨不湿鞋、暑不曝阳”,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。
(二)产业园区厂房的蜕变:打造新能源发展与产业共生
    面对四川近年水电出力不足、多地限电的挑战,蛟龙港园区企业仍保持稳定运行,展现出强大能源韧性。园区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指引下,前瞻性布局新能源体系,自主研发覆盖光伏边框、支架到组件的全链条专利技术。2024年9月,全国第一张分布式光伏组件在成都蛟龙港双流园区下线,蛟龙港通过创意、创新、创造,引领光伏产业新发展,创新采用玻璃+锌铝镁材料替代彩钢瓦,实现约42万平方米屋顶承载100MW装机,单平米承重达300公斤,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。园区同步推进“318MW光伏+200MW/400MWh储能”的“源网荷储充”一体化项目,建成后年发电与储能能力超4亿千瓦时,并已取得国家核发的光伏绿色电力证书(绿证),实现绿电可追溯、可认证、可交易。更可贵的是,园区以技术赋能产业生态,引育原江苏巨源能公司落户并转型升级为“成都渌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”,通过全要素支持,实现年生产能力达1GW,年产值达10亿元,年营收6亿元,纳税3000万元,带动百人就业,深度参与园区建设,形成“研发—制造—应用”闭环,彰显产业共生示范价值。
(三)综合体屋顶的蜕变:拓展产业园区立体生态空间
    为积极响应国家“3060”双碳战略目标,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成都蛟龙港秉持“宁可少建一层楼,也要为地球多植一片绿”的可持续发展信念,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,节约集约利用既有城市空间,创新打造“天空渌道碳中和项目”,于2022年获得国检集团颁发碳中和证书。
(四)污水处理厂的蜕变:打造“生态治理+文商旅融合”一体化发展新标杆
    成都蛟龙港积极探索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路径,对园区自建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升级改造,创新实现企业与居民污水的集中化、可视化处理。通过构建“上游污水处理—中游资源再生—下游文商旅+科普教育”全链条生态体系,成功将传统“治污单元”转型为集生态服务、科普教育、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载体,成为成都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示范项目,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该模式直接创造科普讲解、研学导览、生态旅游、智慧运维、文创运营等多元化就业岗位300个,较改造前20人的传统运维团队增长15倍,显著提升就业容量,成为支撑区域青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平台。

上一篇: 【2025-09-08 】 实施“空间增绿、能源革新、生态优先”三大行动,打造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
下一篇: 【2025-08-28 】 成都蛟龙港荣登中国民营企业500强
关注蛟龙港
园区服务热线:028-85730559 | 招商热线:028-64568888
Copyright All Reserved 2021 © 成都蛟龙港管理委员会 地址:成都蛟龙港双流园区管委会 [蜀ICP备11019372号-1]